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二)(成考專升本政治考點)!
2019-4-20 來源:四川成人高考網 點擊:
(3)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意義
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反映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指導革命取得勝利的唯一正確的理論。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而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獨創性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革命的理論。它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具體問題的光輝典范,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鄧小平指出:“馬克思、列寧從來沒有說過農村包圍城市,這個原理在當時世界上還是沒有的。但是毛澤東同志根據中國的具體條件指明了革命的具體道路?!?br />
(4)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經驗
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總結了中國革命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經驗教訓,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正確地理解和處理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等于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
①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問題是無產階級政黨策略思想的重要內容。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首先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階級狀況所決定的。毛澤東指出:“中國社會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占少數,最廣大的人民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的中間階級?!弊鳛闊o產階級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力量,要戰勝作為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集中代表的國民黨所領導的強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須把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的中間階級都團結在自己的周圍,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其次是由中國革命的長期性、殘酷性及其發展的不平衡性所決定的。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發展的不平衡性,這就使得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有必要采取正確的統一戰線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團結和利用的力量盡可能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以逐步從根本上改變敵強我弱的態勢,奪取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諸多矛盾交織在一起,客觀上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利用這些矛盾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提供了可能性。近代中國社會最大的壓迫是民族壓迫,決定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可以把一切愛國的、不愿受帝國主義奴役的人們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民族資產階級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因而能夠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當革命的鋒芒主要是反對某一個帝國主義的時候,屬于別的帝國主義系統的官僚資產階級集團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時期內參加統一戰線。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統一戰線,包含著兩個聯盟:一個是工人階級同農民階級、廣大知識分子及其他勞動者的聯盟,主要是工農聯盟;另一個是工人階級和非勞動人民的聯盟,主要是與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第一個聯盟是統一戰線的基礎,只有爭取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人民,鞏固工農聯盟,才能實現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同時,第二個聯盟也非常重要,只有建立這個聯盟,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壯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敵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才能掌握中國革命的全部領導權,中國革命的勝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黨在領導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踐中,強調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保持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在統一戰線中,存在著不同階級、不同政治力量和不同派別,由于各個階級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要求而表現出不同的政治態度。因此,在革命進程中,必須堅持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對反共頑固派采取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在同頑固派進行斗爭時,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先后經過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等幾個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最根本的經驗就是正確處理好與資產階級的關系。當黨能夠正確處理與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或被迫分裂統一戰線問題時,黨的發展和鞏固就會前進;反之,黨的發展和鞏固就會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