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一)(成考專升本政治考點)!
2019-4-20 來源:四川成人高考網 點擊:
一、對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中國革命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黨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經過了一個逐步探索的過程。黨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領導工人階級,開展工人運動,這樣有利于擴大黨的階級基礎。但當時對于發動農民參加革命、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農村。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把武裝斗爭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農村,并在這一過程中,潛心研究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1928年10月和11月,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等文章中,分析了處于白色政權包圍的環境中,農村革命根據地政權發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為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30年1月,毛澤東針對黨內對時局估量的悲觀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毛澤東科學地分析了中國社會的各種深刻矛盾,認為當時的紅色政權雖然還很小,但是中國革命肯定會很快發展起來。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鄉村為中心、先在農村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待條件成熟時再奪取全國政權的思想。
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毛澤東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國的國情,論述了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點,進一步豐富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整體戰略思想。1938年11月,他在《戰爭和戰略問題》中明確指出:“共產黨的任務,基本地不是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起義和戰爭,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睆拇税呀涍^長期武裝斗爭,先占鄉村,后取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作為革命道路確立下來。
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依據及其內容
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由中國的具體國情決定的。在近代中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內無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義的壓迫,外無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的壓迫。中國的無產階級根本不可能像在資本主義國家那樣,先在城市經過長期的、公開的合法斗爭,然后再組織武裝起義,奪取政權。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只能是武裝斗爭,以革命的武裝消滅反革命的武裝,相應的主要組織形式必然是軍隊。
近代中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和革命的主力軍。只有實行土地革命,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才有可能把農民充分發動起來,摧毀帝國主義和封建地主階級反動統治的基礎。因此,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派遣自己的先鋒隊深入農村,從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人手,組織、發動和武裝農民,使革命戰爭獲得廣大農民的支持和參加,獲得廣大的群眾基礎,為最后奪取全國政權奠定基礎。
中國革命的敵人雖然建立了龐大的反革命軍隊,并長期占據著中心城市,而農村則是其統治的薄弱環節。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將工作重心放在農村,在農村長期積蓄和鍛煉自己的力量。只有把農村建設成先進的、鞏固的革命根據地,才能與占據著中心城市的敵人進行長期有效的斗爭。以農村包圍城市,逐步奪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勝利。
中國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具有現實的可能性。近代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中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沒有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廣泛存在,這就為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提供了條件。由于中國是一個大國,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國主義國家的間接統治及其互相間的矛盾和斗爭,造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和連綿不斷的軍閥混戰,又使紅色政權獲得存在和發展的縫隙。這是農村革命根據地能夠在中國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紅色政權首先發生和能夠長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過大革命影響、曾經有過高漲的革命群眾運動的地方,這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奠定了較好的群眾基礎。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向前發展,是中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觀條件。而相當力量正式紅軍的存在,黨的領導及其正確的政策,則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主觀原因和條件。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必須處理好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內容;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農村根據地建設和土地革命的強有力保證;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戰略陣地,是進行武裝斗爭和開展土地革命的依托。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的密切結合和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