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藝術作品賞析-成考專升本藝術概論復習資料!
2019-3-30 來源:本站 點擊:
《游春圖》
展子虔,隋代畫家。所畫《游春圖》為絹本。該畫是我國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畫。全圖描繪官貴仕人在風和日麗、春色宜人的季節,于郊外“踏青”的游樂情景。圖卷以自然風光為主,人物殿閣點綴其間。用筆設色上,以青綠勾填法描繪山川、人物、樹石,并直接用青綠赫石涂染,顯現早期山水畫敷彩濃烈,富麗堂皇的古拙之美?!队未簣D》的積極意義在于不僅說明隋代山水畫獨立成宗,而且改變了魏晉以來山水人物比例失調的現象,形成了“丈山、尺樹、寸馬、分人”的合理比例。此時的樹木也不再是“伸臂布指”的幼稚形態,畫法有很大的進步,出現了“夾葉點”。但山石的畫法仍處于“有勾無皴(一種表現山石質感的用筆方法)的初級階段。著色呈”青綠色“,開青綠山水畫之先河。這幅被譽為”唐畫之祖“ 的青綠山水畫作,對初唐山水畫家的山水畫起直接的啟迪和楷模作用
《步輦圖》
是唐代畫家閻立本名作之一,表現的是吐蕃使者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情景。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贊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步輦圖》描繪的就是當時唐太宗與祿東贊會面的場景。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后為通譯者。太宗形象是全圖的重心所在,作者不遺余力地給予生動細致的刻畫。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莊重,顧盼之間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范與威儀。為了更好地凸現唐太宗的至尊風度,作者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大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全圖不設背景,以摹繪人物為主,結構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從細部描摹來看,作者的表現技巧已相當純熟。
《自由女神領導著人民》
《自由女神領導著人民》是l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畫派大師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品。德拉克洛瓦被稱為l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的獅子,他最善于運用色彩,所畫的形象飽滿熱烈,有強烈的音樂感,能表現出一種詩意的美。作品取材于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事件,真實地再現了硝煙彌漫、尸橫街頭的巴黎巷戰的激烈景象。同時,畫家又采用浪漫主義手法,在畫面中心描繪了一位被稱為“自由女神”的婦女。她上身赤裸,一手握槍,一手揮舞著象征共和的三色旗。在這位婦女的引導下,群眾穿過倒塌的街壘,踏著戰友的血跡勇往直前。作品像一首旋律激越、感情熾烈的戰斗進行曲,動人心魄,表現出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在這幅作品中,革命的內容和浪漫主義手法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融為一體。畫家處處運用對比手法表達強烈的感情,加強戰斗的氣氛。整幅畫面正如左拉所說:“德拉克洛瓦的調色板是沸騰著的。”他不僅用色彩塑造形象,而且筆觸到處都跳動著激情和力量。德拉克洛瓦以《自由女神領導著人民》把浪漫主義運動推向了頂峰,而他也就成為這一運動的主將和杰出的代表。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北宋畫家張擇端作。絹本設色長卷,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時節的繁華景象。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如今天的節日集會。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大致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色畫,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內街市。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農民在田里耕作,有錢人掃墓歸來。路上,馱隊、挑夫、騎馬坐轎者匆匆進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橋如一道彩虹,橋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接踵,橋下舟楫相競。許多細小情節刻劃得極有情趣。如橋頭一匹驚馬造成險情,毛驢被驚嚇,好奇的人在圍觀。接著又描繪汴京的街市。汴京作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中官府衙門、民居宅院、作坊店鋪、茶肆酒樓,屋宇錯落,林林總總,街上車水馬龍,三教九流,應有盡有,百業興隆,熱鬧非凡。畫面又展開一幅從容的景象,有張有馳,形成有趣的對比和節奏感。畫家通過對汴京城內建筑、商貿、交通、運輸幾個方面的描繪,再現了北宋都城的繁華和發達。畫中有550余人,各種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房屋樓閣30多棟,推車乘轎也有20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
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藝術修養與表現能力?!肚迕魃虾訄D》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豐富的形象資料,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
《洛神賦圖》
顧愷之,東晉畫家?!堵迳褓x圖》是以曹植的著名詩篇《洛神賦》為題材創作的絹本著色畫卷。圖的大意是曹植和仆從歸途長途跋涉,人困馬乏,人在舒展身腰,馬在地上打滾。黃昏時節,停歇在洛水邊上。曹植在恍惚中看到了美麗的洛神。他和洛神互贈禮物,共登云車,暢敘衷情和遺恨。待洛神離去,只剩懊惱思慕的曹植,坐著一葉輕舟,面對兩支殘燭,通宵不眠,浮在洛水上不肯離去?;氐桨渡希苤矌е趩实谋砬楹蜔o窮的依戀乘上四馬蓋車,悵惘地返回自己的封地。《洛神賦圖》是一幅題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它不只表現了曹植《洛神賦》這一文學佳作,重要的是作者用繪畫展現了文學作品所蘊含的那種真摯的情感。畫中巧妙地把詩人的幻想在造型藝術上加以形象化。如洛神曾多次出現在水面上,衣帶飄飄,動態委婉從容。她似來又去,含情脈脈,表現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惆悵的情境。曹植頭戴梁冠,身穿寬衣大袖,在打著華蓋的隨從者的簇擁下,有著貴族詩人的優雅風度。畫中用來襯托洛神的景物也被形象化了,如畫面上有高飛的鴻雁和騰空的游龍;有云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還有傳說的風神在收風,水神使洛水平靜地與女蝸在歌唱。這借以描繪神靈都同情曹植和甄氏的愛情遭遇,不僅增強了人物之間的聯系,而且更添加了神話夢幻的色彩。它是詩畫結合的杰出范例,也是了解當時服飾與社會生活的重要作品。
《父親》
羅中立的《父親》,具有一種悲劇性震撼力,寫實描繪相當深刻:運用特寫構圖,對頭部形象作了極為精細的刻畫,表現了一個時代的藝術理想和進程。誰都無法忘卻這張布滿皺紋的臉,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親,也是中華民族滄桑歷史的見證,更是時代的產兒。在經歷了傷痕文學時期后,人們迫切需要一種更深沉、更本土的東西,20世紀80年代初的“鄉土風”成為藝術家們追求的時尚,應運而生,西方現代藝術中超級寫實主義成為《父親》的最合適的借鑒。今天面對《父親》,我們仍能領受一種逼人的燒灼感和震撼力。尚在四川美院學畫的羅中立以一副超級寫實主義作品《父親》而一舉成名。該作品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羅中立也由此被譽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畫壇的一面旗幟,該作品是“從藝術的天國向現實的復歸”,是“中國社會和歷史文化的一面鏡子”。
《最后的晚餐》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壁畫作品,原作品面積約44平方米,高497厘米,寬885厘米,共畫了兩年時間。作者達·芬奇生于意大利佛羅倫薩,是文藝復興時期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后代的學者稱他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達·芬奇的這幅《最后的晚餐》,是所有以這個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這幅畫是他直接畫在米蘭一座修道院的餐廳墻上的。畫作構圖以耶穌為中心,沿著餐桌坐著l2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了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猶大、圣·約翰、小雅各等門徒的神情各異,形象鮮明,栩栩如生。這幅畫的構圖并不復雜,基本上是在一條直線上穿插變化的,但單純中見豐富。畫家把13個人物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既有區別又有緊密聯系,既突出了耶穌的主要形象,又層次分明地刻畫出每一個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畫家把耶穌安排在既是畫面中心、又是視覺中心的位置,用背景中大門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襯托出耶穌的形象,餐桌、墻壁、門窗和天花板的處理取平行透視,都集中在基督的形象上,這一切很自然地把觀者的視線首先吸引到耶穌身上。這幅畫畫面宏大、嚴整、均衡,而富于變化,無論從構思的完美、情節的緊湊,還是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現手法的純熟上都堪稱畫家藝術的代表。它也是人類最優秀的繪畫作品之一。